5月12日,“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完成首航顺利返回青岛奥帆基地码头。海洋研究所所长孙松、党委书记王启尧、副所长李铁刚,以及科考船运管中心、研究室代表和船队员家属等到码头迎接。
“科学”号首航承担中国科学院海洋先导性科技专项和国家973项目的西太平洋海底热液调查任务,两个航段共历时35天,航程4065海里。“科学”号此行搭载了全海深多波束测深系统、深海拖曳探测系统、浅地层剖面测量系统、水下缆控潜器(ROV)、温盐深剖面仪(CTD)、电视抓斗、沉积物箱式采样器、沉积物重力柱状取样器和底栖生物拖网等先进仪器设备,对热液区及邻近区域地形地貌信息、水体、沉积物、生物等样品以及水文和流场数据进行了系统采集。共完成25个站位的地质采水和生物采水作业,获得了水体不同层位的深度、温度、盐度、溶解氧、甲烷、浊度等理化环境参数;获取热液喷口及邻近区域大型海洋生物样品1400余头,种类超过50种,并从热液区底层水、沉积物、岩石及大型生物样品中现场分离培养超过300株微生物;采集硫化物、岩石和沉积物等地质样品30多个(袋)。
科考队员对西太平洋热液区海域物理化学环境进行了全面调查,成功在冲绳海槽区域找到活跃的热液喷口(海底“黑烟囱”),并利用深海ROV对热液喷口近海底进行了现场原位观测和取样分析,对深海极端环境生态和生命过程进行了探索。科研人员希望通过一系列研究工作,揭示热液系统形成演化机制,阐明热液活动对沉积环境的影响特征等科学问题,为开展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相关研究提供支撑。
“科学”号总长99.80米、型宽17.80米、型深8.90米,总吨位4711,续航力15000海里,自持力60天,最大航速15节,定员80人。“科学”号海洋科学考察船由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设计,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建造,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作为法人单位以“专业运行、开放共享”的管理模式运行。“科学”号在技术和建造方面整合了当前海洋科学考察多学科、多领域的先进装备和信息技术集成,可进行高精度长周期的动力环境、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等综合海洋环境观测、探测以及保真取样和现场分析,被称为“海上移动实验室”。
“科学”号大事记:
2007-12-20 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项目建议书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
2010-10-28 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项目在武昌船舶重工有限公司开工建造
2011-11-30 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在武汉下水并命名为“科学”号
2012-09-29 “科学”号交接仪式在青岛举行
2014-04-08 “科学”号在青岛首航
科学"号完成首航返回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