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号缓缓驶离青岛奥帆基地码头
12月3日,“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从青岛奥帆基地码头起航,赴西太平洋雅浦海山海域执行中国科学院海洋先导科技专项“深海海洋环境与特殊生态系统”科学考察任务。海洋所党委书记王凡,副所长李铁钢、王辉及相关研究室、部门负责同志到码头送行。
本航次将对雅浦海山区靶定的海山进行系统性调查,完成生态大断面物理、化学、生物环境综合观测与取样,以及靶定海山及临近海域物理化学环境、近海底地质环境和生物生态群落原位观测和取样。同时,科考团队还将对生态大断面和靶定海山的生物多样性特点、生态系统基本结构特征开展多学科综合调查与研究。
深海作为海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深海平原、海山、热液、冷渗等特殊环境,目前海山系统及其与中深层海洋环境和特殊生态系统的关系是国际深海探测和研究的热点。西太平洋及其邻近海域海底活跃的构造和流体活动塑造了特殊的深海生态系统,国际上对该海域深海极端环境尚缺少系统探测与研究,本次科考将填补我国在该区域深海海洋科学的研究空白。
航次首席科学家、中科院海洋所李超伦研究员介绍,西太平洋海底地质过程非常活跃,发育了全球70%以上的弧后盆地,也是全球海山系统分布最为集中的海域,海洋物质和能量交换更加复杂,蕴藏巨量的多金属硫化物和富钴铁锰结壳资源,也是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此次进行西太平洋深海海山系统的矿产、生物资源探测研究,是拓展和发掘国家战略性海洋资源的长远需求,将有力推动我国在深海大洋研究能力和技术水平。
“科学”号本次科学考察计划航期73天,分两个航段,预计将于2月15日返回青岛。
海山(又称海底山)是指在各大洋中高出海底不小于千米的比较孤立的锥形山峰或山峰群,是洋底上具有明显隆起的地貌单元,它的形成过程蕴含着丰富的构造意义,典型的海山由死火山形成,由1000至4000米的海底突出。海山是地球内部在大洋底上的窗口,蕴含着地球内部与海底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信息,具有复杂的地质过程。与此同时,由于它对洋流的阻碍作用,海山周缘会形成各种各样有趣的洋流格局、独特的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和矿产资源,具有十分广阔的研发潜力。海山通常也是大洋渔场所在地及高生物多样性区域,进行海山生态系统结构及其与环境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对海山生态系统的科学认知。
海山区生物群落
全球约有30000个海山,60%以上分布在太平洋,尤以北纬30º与南纬30º之间的热带太平洋地区最为密集,包括中太平洋海山群、威克海山群、麦哲伦海山链、翁通爪哇海台、卡罗琳海山链、莱恩群岛、马尼希基海脊、夏威夷海山链、帝王海岭和赫斯海隆等,但人类探索过的只有324座(Yesson et al., 2011)。
全球海山分布(CenSeam, 2009,其中红圈区域为已有海山详细研究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