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用户留言   |    网站地图   |    信息发布   |    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专项编号XDA11000000,2013-2017 
首 页 专项介绍 进展动态 科研成果 共享平台 航次动态 交流合作 专项管理 科普园地
欢迎访问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专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进展动态 > 专项进展
“科学”号上“菜鸟”随船科考记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14-12-11  |  【打印】 【关闭】  |  浏览:
  

 

    新华网北京126日电 据“新华社发布”客户端报道,我国最先进的海洋科考船“科学”号12月3日下午起航赴西太平洋雅浦海山海域,执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任务,涉及物理海洋、海洋化学、海洋生物生态、海洋地质等相关研究。

  新华社女记者赵琬微首次随船参与报道这次科考任务。以下内容摘编自她的随船日记。 

  【12月3日,阴。初识“科学”号】

  午后2点多,船从青岛起航。天灰蒙蒙的,海上风平浪静。出发前送别的热闹,整理行囊的紧张,船舱里爬上爬下的忙碌,一下子都安静了。手机没了信号,网络也不通,人似乎一下子回到了原始社会,人与人的距离近了。然而,我很快就发现,这种“原始”的感觉不对。

  得知我将随同“科学”号出征30天时,朋友们说得最多的是“小心点”“你疯了”“注意安全”诸如此类的问候。当时,我对西太平洋雅浦海域知之甚少,更未曾掌握航海知识,大脑一片空白。未知的感觉令人兴奋。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这个船很先进,不仅拥有可以下潜深海4500多米的水下缆控潜水器,还可以开展物理、化学、地质跨学科研究,简直是一个海上实验室。 

  上了船,在这个拥有5层楼的“小世界”爬上爬下一晚上以后,我发现,“科学”号的先进不仅仅体现在它的工作能力上,更在于一种生活态度。它很大,但却十分灵活。出海时,不是朝前或者向后开,而是像螃蟹一样“横着”走,缓缓离岸。它很狭小,走道楼梯只能容下一个人行动,但空间却并不压抑。高低错落,布置得十分妥当。例如,我和工程技术部的婷婷合用的房间,大概有七八平米,有书桌、上下铺、书柜等,一应俱全。更可贵的是还有一个独立卫生间让我此前的焦虑一扫而空。本来我还以为生活不便,还准备一个月不洗澡呢。

  今年50多岁的隋船长告诉我,出海动辄几个月,十分辛苦。为了让船员舒服一些,船内装修全部采用木纹、布艺等温馨风格,避免冷冰冰的“钢铁感”。在公共区域,还张贴了艺术画,设置了咖啡机。说起船的设计,隋船长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因此错过了晚饭时间。他说,这艘船的设计、制造历时五年多,费了好大力气。与一些科考船购买外国船体改造不同,“科学”号是在上海设计、由武昌船舶重工制造的,完全由我国自行设计完成。这个令他无比自豪的“她”,究竟还藏着多少惊喜呢?

  【12月4日,阴。我能扛过几级风?】

  昨晚是在海上第一夜,睡不安稳,半夜里醒来好几次。在黑暗中,海浪声、船的轰鸣声、屋内家具咯吱咯吱的响声此起彼伏,好像交响乐一般,不同声道有着不同的节奏。“千万不要第一天就晕船,坚持住、坚持住。”船左右摇摆厉害的时候,我暗自给自己打气。

  睡不着,就想象自己睡在摇篮里,有一个巨大的手摇着,晃来晃去。下午,我还在庆幸自己尚未倒下,于是问出海经验丰富的同屋婷婷:“现在不倒下,是不是就不会倒下了?”

  她淡淡地说:“这个风还不算大,每个人能扛的程度不同。我是四级就倒下,不知道你能扛过几级?”

  吃早餐的时候,听说有人昨晚就开始晕船了。因为夜里摇摆已经达到20多度,幅度不算小。又有人说起,每次记者跟船都有难以适应的。“上次跟船记者一共5个人,其中一个见过一次就不见人影了。”另外一个人紧接着说:“那个人我知道,他在船里最宽敞的地方——驾驶室休息,一个颠簸就从沙发上滚下来了……”

  我在旁边听着,觉得似乎就是未来的自己。端盘子时感觉像喝醉了酒,踉踉跄跄的。临行前有前辈告诉我,上船后有胃口的时候一定要多吃,因为胃口会越来越差。于是,我毫不留情地吃了一条鱼、蔬菜、酸奶和水果。

  晚饭的时候,人们一边排队等待,一边彼此问候:感觉怎么样?随后会议室举行了“认识海山”的知识讲座,主讲人徐老师上来就说:“对来的人表示感谢,对没来的人表示慰问。”

  对大部分有经验的人来说,这点风浪确实不算什么。而对我来说,就好象参加一个不知道酒量的饭局,窗外呼啸的海风喊着:再来一杯,再来一杯……

  晚上,海风已经达到七级了。我知道还不算大,十级以上才算大风。不过我更想知道,自己到底能扛过几级风呢?(记者赵琬微)

 

 

 

 

 

 

版权所有 © 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专项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青岛市南海路七号  邮编:266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