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科学”号科考船12月11日新媒体专电(记者赵琬微)我国最先进的海洋科考船“科学”号12月3日下午起航赴西太平洋雅浦海山海域,执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任务,涉及物理海洋、海洋化学、海洋生物生态、海洋地质等相关研究。
新华社女记者赵琬微首次随船参与报道这次科考任务。以下内容摘编自她的随船日记。(新华社发布客户端下载:http://url.cn/ay7b7v)
12月8日,阴转晴。夜里的海
今天我成了“爬行动物”,在宿舍站不住,恨不得四肢着地。我“爬”到餐厅勉强喝了点汤。夜里,心慌恶心,坐起来又没什么好吐的。
此时,我透过舷窗上看到了一片银色的光。拉开窗帘,令人惊讶的是,我看到干干净净的月亮。如此明亮,四周的云彩都被她照亮了。前几天阴天,晚上海面黑漆漆一片,什么也看不到。今天晚上晴了,我终于看到了夜里的海,无边无际的海,还有星光。
夜里的海有着无尽的深沉,有着波涛汹涌的力量,连月亮也显得渺小起来。只是静静的,在天上,衬托着几千米深海的庄严。我们所在地方纬度不到20度,因此天显得很高。与我曾在漠河见到“触手可及”的满天繁星不同,这里的星星遥远而矜持,依稀能见到几颗。云彩飘动得很快,海面没有白天那么汹涌了。
想起几位有经验的船员说过,与以前相比,“科学号”的航海条件已经太好了。以前遇到风浪晃动起来,整个船前仰后合,有的科考队员晕船不敢进屋,在透风的甲板上住了十天。又讲起,有一次船上设备起火,找不到起火点,吓得随行的人员直哭。他们安慰我说,台风的影响马上就要过去了。
用床头灯看了一会儿随身带的书《科学一号赤道太平洋考察实录》,里面讲述上世纪90年代的科考故事,条件艰苦,设备简陋,漫长的航行时光寂寞难耐,又无法与家人联络。现在我们虽然依旧晕眩,但是一切都好了很多。
看到着月光下辽阔的海面,我感到舒畅了一些,心里好像月亮一样明亮。这深夜里的海,深海里的月亮,如此冷峻。让我整个人都清醒起来。
12月10日,晴。在太平洋上冲浪互联网
昨天夜里传送邮件传到到2点多。网速一会儿是个位数,在你绝望的时候忽然变成两位数,在你欣喜若狂的时候又断了……生长于大城市,已有十多年“网龄”的我从来不曾感到,习以为常的网络是一种如此宝贵的资源。
在深海如何保持联络畅通?遇到险情如何与岸上联络?在“科学”号上,有多种富有不同“时代感”的通信工具在同时工作。船长使用的是一个电台。每天早晚,船长都用这个电台发电报。因为它性能极其稳定,可靠性高,是出航的必备系统。在船只遇险的时候,这个电台上还有发送“求救”信号的紧急按钮,向周边海域的船只发送信号,请求救援。
在宿舍内,队员们可以用笔记本电脑与家人聊QQ,享受快捷的互联网生活。虽然船上人员平时上网带宽是限制的,速度也没有很好的保障,但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质的飞跃。过去上网、打电话都是用海事卫星,大家有急事的时候去驾驶台用,平时不舍得用。因为费用高,通常传送一兆信息要一百元。现在使用商业卫星价格便宜,性价比高。不过相比之下,商业卫星的网络系统的可靠性差很多,信号不大稳定。
此外,科学号上还有便捷的内网系统,大家可以在上面的论坛上发布信息,共享电影等视频资源。我在这里找到了卡梅隆拍摄的纪录片《深海挑战》。虽然上网方便,但大家也不能“随心所欲”,禁止下载视频等大流量文件。“科学”号兼职的网络管理员可以监控到所有人的上网行为,有一次我和婷婷在屋里偷偷设置了一个无线“热点”,瞬间就被警告查封了。因为全船对外网络的最大上传速度是128k,全船分享,所以也要严格管理,以维护秩序。即便如此,平时也经常“几k”速度的传送邮件,好像乌龟一样慢慢爬。
现在我国深海科考船能上网的还很少,比如“科学一号”、“科学三号”等早一代科考船都不能上网。船员们说,与我国其他船比起来,“科学”号已经是最“牛”装备了,大家都感到很幸福。现在陆地上的网络发展这么快,海上网络的发展滞后了,也许再过几年,船上上网就越来越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