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用户留言   |    网站地图   |    信息发布   |    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专项编号XDA11000000,2013-2017 
首 页 专项介绍 进展动态 科研成果 共享平台 航次动态 交流合作 专项管理 科普园地
欢迎访问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专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进展动态 > 专项进展
“走向深海”:中国“科学”号再赴西太平洋探索“海山”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15-01-11  |  【打印】 【关闭】  |  浏览:
  

    新华网“科学号”海洋科考船1月11日电(记者倪元锦 孟菁)我国目前最先进的“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于本月7日结束对雅浦岛弧海山生态系统的海山第一航次调查任务。10日,修整后的“科学”号从厦门港再度启程,赴西太平洋雅浦海山海域执行第二航次科考任务。

    15时整,轻雾,能见度8海里,从位于顶层的驾驶台向下望去,“科学”号正解锚离港。

    “科学”号随船首席科学家、年仅32岁的董冬冬说,此航次执行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的“深海海洋环境与特殊生态系统”项目科学考察任务。

    船长隋以勇说,“科学”号将航行约6000海里,共搭载74人,预计2月中旬返回。

    此行目的地“西太平洋”海域,是对我国近海环境影响最大的海域,同时也是全球“海山”系统分布最为集中的海域。西太平洋海底地质过程活跃,是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也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暖池”,对全球气候变化构成影响。

    “中国是各类气象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研究‘临界大洋’与‘中国近海’的相互作用关系,对解释和应对季风、降水、台风、气温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孙松接受采访说。

    板块运动的“造山行为”也同样发生在海底。此行的研究对象“海山”,一般是指距离海底超过1000米高度的隆起。

    “3万座,5万座,还是10万座?全球的大洋中有多少‘海山’,基于遥感技术,人类至今难以估算其数量。”孙松说,全球科学家涉猎过的海山数量不超过300座,仅对其中少数“下海看过”。

    “深海探索,虽然未知事物茫茫,但可带动和促进科技进步,或许是全人类最大的意义所在。”随船唯一的女性、28岁的地质学科研人员罗青说。

    而“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本身,可谓其中一例。“科学”号长99.8米,宽17.8米,总吨位4711吨,续航能力1.5万海里,自持力60天,最大航速15.875节,于2014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是我国最先进的海洋科考船,被称为海洋上的“移动实验室”。

    “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项目总工程师于建军介绍,“科学”号采用“吊舱式电力推进系统”,其合为一体的“推进机”与“螺旋桨”不仅节省仓容空间,也提高能量转换效率,可增加船体机动性与灵活性,并减少船舶的震动噪声,有利于海洋科学考察人员进行海上作业,为目前国际最先进的推进方式之一。

    “该推进系统,可实现一台发电机组推动一艘5000吨的船舶跑到12节航速,充分显示其经济、绿色和环保的特点。”于建军说,封闭式甲板、360°可环视驾驶台、重力活塞取样的翻转结构等设计,都为海上作业提供良好平台。

    作为一艘综合调查船,“科学”号具备海洋大气、水体、海底、深海极端环境和遥感信息现场验证等5大功能,自2012年9月交付后,至今航行逾5万海里。

    “科学”号其所配置的可深潜4500米缆控潜器,曾在之前的科学考察中发现了位于1000米水深的“深海热液喷口”。

    “深海,神秘而纯净,也是人类可以认知自然、获得科学突破的圣地。”孙松说。

版权所有 © 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专项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青岛市南海路七号  邮编:266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