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科学号”1月12日电(记者赵琬微)我国最先进的海洋科考船“科学号”日前结束西太平洋雅浦海山航次第一阶段任务。作为我国首次开展位于深海的海山综合调查,这一航次具有标志性意义。经过一个月的日夜作战,科学家们已初步勾勒出雅浦海山的地貌与生物分布特征。
“出发前我们以为它是个‘崂山’,现在看原来是个‘泰山’。不仅岩石林立,而且地形极为复杂。”本次任务首席科学家李超伦说,第一个发现是雅浦海山与海图上标注的位置不同,准确更新了位置信息。第二个发现是,雅浦海山底部被有孔虫软泥覆盖,属于深海海底的典型类型,其生物分布具有较强的多样性。
海山,指深海大洋中水面以下高度超过1000米的隆起地形,全球海洋中逾3万个。在茫茫大海中,绵延的海山为生物创造了庇护所,成为其补充能量的“驿站”,因此被誉为“沙漠中的绿洲”。海山被认为是研究物种隔离、分化和扩散的天然实验室,但受限于深海探测能力的限制,全世界范围内90%的海山并未被研究。
位于西太平洋的雅浦海山就是一座尚未被人们了解的海山。西太平洋海底地质过程非常活跃,是全球海山系统分布最为集中的海域,蕴藏巨量的矿产资源。美国、日本等国家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针对西太平洋及邻区海山开展过大量研究。我国科学家自1996年以来,也已经对西太平洋海山区进行地貌和矿产资源的调查,但对海山的研究整体处于起步阶段。
在本次调查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海底拍摄与生物采样。通过可以深潜到水下4200米的“发现号”ROV机器人(水下缆控潜水器)的高清摄像头,科考队员得以近距离观察这块从未被世人知晓的神秘地带。实时观察到纵深千余米的海山地形复杂,沟壑明显的地貌。
这里是多种深海生物的栖息地。从水深约260米的海山山顶到2000米的山底,科学家们通过ROV和底栖拖网针对不同深度的生物标本进行采集。据统计,共采集生物标本180号,涉及约120种海山生物,包括海绵、海葵、珊瑚、蛇尾、虾、蟹等生物样本。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生物专家徐奎栋说,在样本中有不少罕见或者尚不能确定名称的物种。例如,发现一种黑红色的虾,有着非常修长的步足。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来说,还没有见过这种虾。是否为新种要回去后仔细鉴别才能确定。
本次调查充分展现出“科学号”科考船开展多学科综合调查的优势。海洋化学专家李学刚说,我们同步获取了大气、水体、底质、生物等多学科原位观测数据和样品,范围覆盖了从海山顶部到海山脚下深海沟的整个海域。“特别是包括水深达8440米的海水样品以及5000米的浮游生物样品,十分难得。”他说,这为了解海山区海水物质结构和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实测资料。
对海山的研究在军事、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西太平洋海山分布众多,其地形地貌及生态系统是我国走向大洋所必须研究和认识的。作为我国首次对海山进行的多学科综合性调查,对雅浦海山的探索不仅可以揭示西太平洋典型海山的面貌,更对我国科学家未来开展深海研究具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