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用户留言   |    网站地图   |    信息发布   |    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专项编号XDA11000000,2013-2017 
首 页 专项介绍 进展动态 科研成果 共享平台 航次动态 交流合作 专项管理 科普园地
欢迎访问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专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进展动态 > 专项进展
印度洋赤道逆流特征、产生机制被系统揭示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15-06-23  |  【打印】 【关闭】  |  浏览:
  
    近日获悉,南海海洋所王东晓团队及合作者(Gengxin Chen, Weiqing Han, Michael j. Mcphaden),结合观测和数模,系统揭示了度洋间歇性赤道逆流(I-EUC)特征,阐明了其产生与变异机制。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重要刊物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上(2015,45, 1532–1553)。
    不同于太平洋和大西洋永恒的的赤道逆流,I-EUC呈复杂变异特征,一直是海洋学家的研究热点。研究表明,I-EUC每年冬-春皆会产生,主要出现在二至四月份,贯穿整个海盆。在西部,I-EUC主要由东风直接强迫的赤道开尔文波和罗斯贝波所致;而在东部,东边界反射的罗斯贝波则处支配作用。I-EUC在几乎所有年份的夏-秋季都会再生,而非传统认为的在大多数年的夏秋季消失。I-EUC几乎常存于西印度洋,在正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 IOD)年,亦出现在东印度洋。西风异常导致的西向压强梯度力是EUC在东印度洋负/IOD年消失的原因。导致EUC年际变化的赤道纬向风,是由与IOD相关的赤道纬向SST梯度所控制,而非先前认为的由印度季风降雨强度所主宰。
    该研究得到了中科院战略先导专项、国家97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 (a)IOD,(b)IOD,(c)IOD,(d)弱印度季风年8-10HYCOM速度合成图;() (e-h)相应SST和风应力异常合成图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专项办公室
 
版权所有 © 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专项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青岛市南海路七号  邮编:266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