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用户留言   |    网站地图   |    信息发布   |    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专项编号XDA11000000,2013-2017 
首 页 专项介绍 进展动态 科研成果 共享平台 航次动态 交流合作 专项管理 科普园地
欢迎访问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专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进展动态 > 专项进展
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记“科学”号2017年西太平洋科学考察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17-03-31  |  【打印】 【关闭】  |  浏览:
  

 

“科学”号科考船返回青岛母港  

    330日,“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完成西太平洋“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科学考察航次,顺利返回青岛。海洋研究所党委书记王辉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到码头迎接。 

 

王辉书记等到码头接船    

  航次首席科学家徐兆凯介绍,本次科学考察历时50天,主要开展地质样品采集工作。在全体船队员的共同努力下,克服了恶劣海况等不利因素影响,完成了55个表层样、11个柱状样、31CTD34个底栖生物采样,超额完成了航次任务。    

  “本次‘科学’号科考作业海域位于西风带,常年风力强,海面风浪大,海流情况复杂,作业难度大,我们是第一次在该海域进行长时间科考作业。”徐兆凯说,“在这个海域,基本上都是34米的浪,最大浪高达到14米,对船舶本身、船舶操控和海上作业都是极大的考验。” 

 

“科学”号顶着风浪前行    

  “科学”号船长陈修峰说:“面对如此恶劣的海况,并且还要长时间作业,“科学”号也是第一次经历。”他表示,虽然出航前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但抵达作业海域后,实际情况比预想的还要恶劣。“只能在风浪间隙抓紧一切时间开展作业,期间“科学”号数次避风,最远一次航行了400海里。” 陈修峰说,“船员和科考队员密切配合,‘科学’号在风大浪高的情况下精准动力定位,超强的稳定性,为出色完成航次任务提供了坚实保障。”      

  七八级风,三四米浪,对于本航次作业来说已是习以为常,由于船舶受风浪影响设备摇晃剧烈,这让后甲板作业变得异常危险。同时,科考队员还要时刻警惕拍打到后甲板的巨浪,虽然有安全帽、安全绳等防护措施,但是在茫茫大海上,面对大自然的惊涛骇浪,一切显得那么渺小和微不足道。 

 

科考队员冒着风浪进行作业    

  “每一次作业,上千斤的设备随着科学号来回摆动,有时会打在后甲板护栏上铛铛作响,我们用双手拉住止荡绳、稳定住设备。为防止发生跳缆,我们站在甲板边缘,在每一个海浪来临时用绳子拉住钢缆,防止意外发生。”航次实验室主任吕亚军仍然心有余悸的回忆。     

  工程技术部是一群平均年龄30岁的小伙子,承担着“科学”号船载实验室和设备操控的重任。虽然年轻,但业务水平绝不含糊。他们伴随着“科学”号的航程,从第一次释放CTD、第一次使用A型架、第一次操控ROV……,一次次摸索磨合,一步步坚实走来,现已成长为国内外一流的工程技术团队,是我国海洋科学考察的中坚力量。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相信“科学”号和工程技术部经过此次暴风劲雨的洗礼,定能拨云见日,为我国海洋科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马上就要下船了,航次首席科学家徐兆凯难掩兴奋的表示,“感谢‘科学’号全体船员,感谢工程技术部,在大家的精诚合作下,我们圆满完成了航次任务。我为‘科学号和科考团队的表现感到骄傲和自豪!” 

 

全体科考船队员合影    

  “科学”号凭借卓越的性能经受住了恶劣海况的严峻考验,“科学”号科考船队员们再次用实际行动完美诠释了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科学”号将在中科院海洋所科考船专用码头进行短暂休整,预计46号再次踏上新的征程,执行“西太平洋中南部水体综合调查春季航次”科考任务。 

    文/刘洋     图/陈修峰 徐兆凯 刘洋

 
 
 

版权所有 © 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专项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青岛市南海路七号  邮编:266071